青年发展型省份|团泉州市委多维发力助推大学生科技创新

发布时间:2025-06-26 11:22  浏览量:25

人工智能展区引人驻足,3D打印作品精巧绝伦,无人机模型盘旋低空……近日,泉州师范学院内人头攒动、科创成果琳琅满目,一场由团泉州市委、泉州市青联、泉州市学联精心组织策划的“科技创新进高校”活动在此举行,吸引了千余名师生、青年科创先锋以及40余所高校科创类社团和科创型企业参与。

泉州海洋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李松源,现场讲述了该校无人机社团在“校、政、企”协作模式下参与影视航拍、空域巡检的实战经历,他兴奋地展望:“这次交流打开了思路,我们计划将AI技术深度融入无人机路径优化!”

这生动的一幕,正是泉州高校大学生踊跃投身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。近段时间以来,团泉州市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,通过平台搭建、校地融合、赛事驱动、生态培育等多维举措,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铺设广阔舞台,持续赋能泉州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。

如何让高校的“金点子”遇见产业的“真需求”?团泉州市委将搭建常态化、高能级的对接平台作为关键举措。此次“科技创新进高校”系列活动,集项目路演、成果展示、互动体验、理念分享于一体,堪称一场校园科创“博览会”。

在琳琅满目的创新成果中,泉州职业技术大学QVTU节能车工作室自主研发的节能赛车成为焦点。该车以“一度电跑更远”为理念,经学生团队亲手设计、制造和反复测试,在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、本田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国内外重量级赛事中屡获佳绩。工作室副队长林江荣自豪地说:“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。”

通过系列活动,团泉州市委不仅为QVTU工作室这样的高校“科创类”社团提供了展示窗口,更促成了校园智慧与创新需求的直接对话。泉州本土科创企业比邻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3D打印“榴莲兔”“东西塔”等融合传统IP的作品,令泉州师范学院学生许宇芩深受启发:“创新不仅是研发,更要让技术具象化并实现转化。”企业代表苏友彬则表达了热切期待:“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平台,让高校的科研资源和创新人才为企业注入更多活力。”

如何让校园创新种子扎根本地产业沃土?在团泉州市委的大力推动下,泉州各地、各校团组织用“校地融合”破题。

泉州晋江是民营经济热土,一段时间来,泉州、晋江两级团委积极穿针引线,推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8家龙头民营企业开展共建,聘任优秀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,将鲜活的“晋江经验”融入教育教学,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地方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和深度互动。学校BIM科创社团正是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,在学校团委的指导和协调下,该社团依托绿色建筑专业优势,聚焦数字赋能人才培养和古厝文化数字保护,成功孵化出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、省级项目2项,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“无缝衔接”。

在石狮,团组织同样扮演着校地融合的强力“黏合剂”。闽南理工学院团委充分发挥地处民营经济活跃区的“双创基因”,联合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,打造“企创繁星”企业研学活动、“创新领航”赛事培育营等创新创业类特色品牌活动,通过联动利郎、青创城等当地知名企业和建设6000余平方米创新创业园区等举措,形成“学业-产业-创业”全链条实践体系,目前已提供创业工位300余个、孵化初创企业200余家,为当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。

高水平赛事是检验和磨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“试金石”与“磨刀石”。团泉州市委将组织、指导、支持大学生参与重要科创赛事作为重要抓手,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潜能。

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团委推行“一专业一社团一赛事”模式,构建“学生主导、教师辅导、学院督导”三级联动机制,并配套《学科竞赛管理办法》、“导师制”项目和竞赛奖金制度。近三年,该校师生在“挑战杯”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表现抢眼,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079项、省级奖项2724项,国家及省级大创计划立项112项,获授权专利及软著196余项。尤为亮眼的是,该校微纳传感技术创新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院、泉州市中医院完成的“面向生命体征监测的微纳传感技术及应用”项目,荣获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颁发的“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”,展现了强大的产学研协同攻关能力。

职业院校的赛事成绩同样耀眼。黎明职业大学BIM社团实施“三级进阶+专业群”生态化培育:基础层兴趣社团开放企业实训室,进阶层团队对接横向课题与社会服务,成熟期项目则走向市场转化。这套机制助其勇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BIM赛项银奖。泉州轻工职业学院“渤缆科技”团队走访12家企业、进行27次实地调研,历经17个月刻苦研发,最终凭借拥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、8篇软著的核心技术,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勇夺职教赛道创意组金奖。

高校“科创类”社团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孵化创新项目的苗圃。团泉州市委高度重视社团建设,通过精品项目评选、政策资源倾斜、管理制度完善、专业导师配备等举措,着力培育社团发展的肥沃土壤,推动其“破土成林”“茁壮成长”。

在2025年福建省高校“科创类”社团评选中,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无人机社团凭借《“科创赋能•职通未来”高校无人机低空经济领航者》项目,从全省职业院校组36个决赛项目中脱颖而出,斩获唯一特等奖,创下该校学生社团省级最高荣誉纪录。该社团正是团泉州市委倡导的“校、政、企”协作模式的受益者,他们深度参与影视航拍、空域巡检等实际项目,展现了对接新兴产业的强大实力。

闽南科技学院则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、24个专业学会及重点实验室,组建了计算机协会、机器人创新团队等活跃社团,在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”“华为ICT大赛”等赛事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00多项、省级奖项1000余项,并与创新创业学院联动,在“挑战杯”“互联网+”等赛事中取得突破。

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科技类社团生态也颇具规模与活力,共拥有BIM科创社团、智创科技协会、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10个科技类社团,在全校社团占比达21%,校团委通过“星级社团”评选、“社团巡礼月”、科技创新成果展等品牌活动,不断扩大学校科创社团的影响力,形成了“以赛促学、以创育人、以用促能”的良性循环。

如今,在团泉州市委的持续培育和各高校团委的共同努力下,泉州市高校“科创类”社团已发展至近百家,逐渐形成“技术研发、竞赛实践、校企融合、社会服务”的多元生态和勃勃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