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梁河之变(三):宋军为何突然解除幽州之围?
发布时间:2025-09-16 18:00 浏览量:3
高梁河之战前,所向披靡的宋军,眼看就能攻破幽州城了,宋朝收复幽燕地区已是板上钉钉了,那为什么宋军又突然解除了对幽州城的围攻呢?
宋军为何突然解除幽州之围?
书接上文,对于宋军解除幽州之围,辽国幽州守军和辽国幽州援军这两方就无法对齐颗粒度。援军认为是耶律休哥为首的援军,在高梁河击败了宋太宗,然后解救了幽州!这也是我们传统认知下的高梁河之战的过程!
而守军的观点则完全相反,他们认为高梁河之战是在宋军自行解围之后才发生的。
《辽史·耶律隆运传》记载:“援军至,围解,及战高梁河,宋兵败走。”
《辽史·耶律学古传》记载:“会援军至,围遂解。学古开门列阵,四面鸣鼓,居民大呼,声震天地,旋有高梁河之捷。”
韩德让剧照
耶律隆运就是韩德让,韩德让和耶律学古我们在前面说过了,他们作为幽州守城领导班子成员,战后受到了辽景宗的褒奖,而辽景宗对援军诸将没有任何嘉奖。有辽景宗的站台,守军的观点似乎更可信!
另外,耶律休哥作为名将,根本不可能像《辽史》上描写的那样,一上来就直接强攻宋军。
毕竟辽景宗并未授予休哥总揽之权,城外各支部队不受他统一指挥。而且乙室王耶律撒合、南府宰相耶律沙的部队,都先后退出战场,未再参战。破围的总兵力不增反减,就那点兵力,并不具备对兵锋正盛的十几万北宋禁军发起强攻。
辽景宗画像
另外耶律休哥是临危受命,代替耶律奚底。临时接管的五院军,兵将不熟悉,也很难立即形成战力。再加上辽军一贯恐惧与宋军交锋,而耶律休哥对宋军的战斗特点、部署情况都不甚了解,怎么可能像个莽夫一样,上来就强攻宋军呢?
而宋朝这边对耶律休哥前后的记载,反而更符合一位成熟指战员的军事素养和战场逻辑。
根据《契丹国志》记载:“时耶律逊宁(耶律休哥)号于越,呼为‘舍利郎君’,请兵十万救幽州。并西山薄幽陵,人夜持两炬,朝举两旗。选精骑三万,夜从他道自宋军南席卷而北。”
再如《闻见近录》记载:“乃骑持一帜,由间道邀我归路,周环往来,昼夜不绝。”
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都知道,董卓晚上把部队偷偷带出城,白天再大张旗鼓开进城。张飞守当阳桥时,搞得尘土飞扬。他们都是疑兵之计,让对方觉得自己有很多兵马。
张飞守当阳桥剧照
而耶律休哥也是一样,他来到战场有些时日了,并不是上来就强攻宋军,而是让人多举火把和旗帜,来回走动,来虚张声势,反而更符合有智慧的名将风范,而不是《辽史》里上来就猛干的莽夫形象。
这些都证明了,辽守军的说法才更符合事实,也就是宋军先自行解除了幽州之围,之后没多久,又突然撤退,在撤退的过程中,耶律休哥等人见状追杀,才有了所谓的高梁河大捷。
宋军之所以自行解围,就是怀疑辽援军兵马太多,持续围城容易被辽援军和守军内外夹击。
《闻见近录》记载:“帝疑救兵大至。”
《李继隆墓志》记载:“戎人救至,我师不利,即议班旋”
《契丹国志》记载:“又恐辽救兵至,遂退师。”“至是,于越救至,宋遂退师。”
游戏里宋军的画面
以上都说明了,耶律休哥的一系列疑兵之计确实起到了效果。毕竟宋太宗登基没多久,军事经验不足,为了保险起见,宋太宗令围城军队解围,以集中兵力应对援军。这也是辽国守军所见到的,援军至,还没交战,宋军自行解除幽州之围。
事实上,即便解除了幽州之围,以当时宋军的战斗力,也不惧与辽军野战,再加上辽军恐惧与宋军交锋,而宋军的人数还要多于辽军很多,缓过神来的宋军拿捏辽军,仍然是轻而易举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不惧一战的宋军,为什么又突然自行撤退了呢?答案只有一个,就是皇帝去哪了?
篇幅有限,淮下书生下期继续分析!
- 上一篇:医疗产品致损害?找谁赔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