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明职业大学:厚植“教育家精神”,勇攀产教融合高峰
发布时间:2025-09-26 17:18 浏览量:2
首批6个本科专业开展的线上招生宣传累计吸引超4.6万人次在线观看;本科招生计划270人一次性满档,录取分数远超本科线,最高分超过80分,最低分超过53分……9月13日、14日,黎明职业大学(简称“黎大”)迎来首批本科新生。一幕幕火爆的招生场景,是黎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
位于福建泉州的黎明职业大学脱胎于1929年创办的黎明高级中学。在近百年发展中,一代代黎明人厚植教育家精神,接力在教育领域“垦荒”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深耕泉州民营经济沃土,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,把专业群建在千亿产业集群上,累计输出10多万技术人才,为泉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积蓄澎湃动力,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“黎大模式”。
坚定文化引领:厚植教育家精神,勇担探索使命
“迎着黎明的光辉,把春天的种子播遍全世界。这既是我们校名的由来,更是黎大历经百年风雨,不断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源泉。”黎大党委书记杨远志掷地有声地说。
在黎大校史馆,有一张从1930年保存至今的泛黄相片,记录了当时黎明高中师生徒步到南安郊游的场景。相片里大家意气风发,畅想未来。
黎明高中就是黎明职业大学的前身,也是那粒持续百年、“开荒”泉州教育土壤的火种。
据黎大图书馆馆长颜秀春介绍,1929年春,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、马叙伦倡议下,泉州社会贤达许卓然、秦望山等发起创办的黎明高级中学开学,22岁的梁披云被推为首任校长,辛亥革命元老、教育家、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校名,画家丰子恺设计校徽。学校开泉州风气之先,实行男女同校,提倡勤工俭学,追求“平民化、社会化、科学化、艺术化”。
1934年,因时局维艰,黎明高中被迫停办。黎明高中存续期间,汇聚了一大批德艺双馨、学识卓著的名师巨匠。著名文学家巴金、鲁彦、丽尼,著名编辑家、出版家、翻译家吴朗西,音乐家吕骥,戏剧家张庚,史学家杨人楩、周贻白,生物学家陈范予、柳子明等知识界巨擘先后来校考察、讲学和写作,杏坛高筑、弘文励教。
1980年,在教育家、爱国华侨梁披云等人的大力支持下,赵祖培(时任泉州市侨联副主席)等7人联名提出申请倡办“泉州黎明学园”。1981年4月8日,黎明学园董事会成立;1984年9月,黎明职业大学在黎明学园基础上创建。黎大人办学翻开新一页的同时,也为彼时蓬勃发展的泉州职业教育注入新鲜血液。
值得一提的是,著名作家巴金是黎大第一届、第二届的名誉董事长。巴金先生从1982年春起,先后为黎明学园及其之后的黎明职业大学赠书12批次,共计7084册,对黎大发展寄予厚望。
弘扬晋江经验:“发力”产教融合,勇担职教改革标兵
“这种教育家精神,与‘晋江经验’和‘闽商精神’是一脉相承的。”杨远志表示,“目前已内化为‘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’的使命,激励着新时代的黎大人,赓续艰苦创业精神,勇攀职教发展高峰。”
时代的海浪在不断叩击黎大的校门。今年6月,教育部正式发函福建省人民政府,同意设立本科层次黎明职业大学。这一纸批复,圆了几代黎大人的夙愿。
面对职业本科的新机遇、新挑战,发展规划处处长何秋香表示,压力还是有的,社会各界的更高期望、本科专业建设的更高要求、师资队伍建设的更高标准,都是必须直面的新课题,“但是压力更是动力。”
产教融合成为黎大跨越发展的利器。黎大上下一心,在解决问题中不断“破局蜕变”。
目前学校与安踏、利郎、九牧等40余家优质企业、行业龙头深度合作,建成涵盖2000余家合作企业的数据库;与知名企业建立300余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,其中稳定的实习基地达190个;与115个行业协会及联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;与泉州市13个工业园区开展深度战略合作……逐步构建“政行企校”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新格局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校积极搭建产教协同平台,聚合产教融合力量。比如,黎大携手行业龙头共建了全国数字化纺织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、海丝-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、全国海丝跨境物流产教融合共同体等3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;与安踏集团等共建省级产业学院6个和省级闽台融合产业学院1个。
在黎大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运动鞋评测与结构创新中心内,“鞋垫式足底压力分析”“三维运动捕捉”等系统,参照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建设,学生可体验到运动鞋开发与生产工艺全流程。“我们学习场景和未来就业环境几乎无缝衔接,到企业工作后各项工作都得心应手。”该校2011届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李锦杰这样表示。
扎根城市发展:提高学生“留泉率”,始终不忘创校初心
除了用一个个扎实的产教融合实践将“晋江经验”外化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,黎大还将其内化于学校基因,用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在黎大教学楼群的显著位置,以“晋江经验”为理论依据提出的黎大版的“六个始终坚持”和“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”高悬其间: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;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……
“我们希望每位师生深刻领会‘晋江经验’的深邃内涵,不断从教育家精神中汲取营养,在自身成长蜕变的同时,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”黎大副校长李云龙表示。
行走黎大,“初心”也是高频词。在黎大版的“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”中可见“初心”:“始终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共荣发展”“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”。
黎大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。“黎大近五年留泉就业率超70%,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8%,蝉联泉州市高校留才奖(高职组)第一名。”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洪柳华自豪地说道。
究竟黎明职业大学做对了什么?教务处处长蔡经汉一语道破:“在顶层设计方面,我校创新实践出‘产教科人城’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机制。”这一系统性的创新,将产业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、城市五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,形成了“政府统筹、名校牵引、双元主体、五位一体”的新职教生态。
在实际应用层面,该创新机制体现在黎大紧密契合泉州产业新体系和产业转型需求,精心打造9个服务产业的特色专业群,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%。比如,对接区域石油化工、纺织服装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,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思路,设置“新材料+纺织鞋服”专业群;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、对接泉州装备制造产业集群,设置“智能制造”专业群。
整合区域产教资源,校企合作,打通人才培养、技术应用、产业提升“最后一公里”;服务“一带一路”,侨企校携手出海,共建黎明海丝学院;为“走出去”企业、台资企业开展员工培训,精准培养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者……目前,黎大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“火力全开”。
“希望到2030年,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跻身国内职业本科院校第一方阵,关键办学能力更强、人才培养质量更高、产教融合程度更深、科教融汇成果更丰、国际交流更为彰显,建成‘扎根泉州、面向闽台、工科为主、海丝特色’的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大学,为福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黎大力量。”黎大校长王锋这样表示。(王礼林图片由校方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