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3台缝纫机到年入35亿!利郎凭啥逆袭中年男人心?
发布时间:2025-05-18 16:57 浏览量:5
“利郎还没倒闭?”这大概是很多80后、90后对这个老牌男装的第一反应。可谁能想到,这个被调侃为“爸爸的衣柜”的品牌,如今不仅活得滋润,还在2023年交出了营收35.5亿元、净利润5.3亿元的亮眼成绩单,甚至计划2025年在马来西亚开首店,把“中国简约”穿到海外。从3台缝纫机起步的小作坊,到港股上市的男装巨头,利郎的37年,藏着中国民营品牌最真实的“自救密码”。
1987年,福建晋江的王氏三兄弟——王冬星、王良星、王聪星,用3台缝纫机敲开了男装生意的门。
那时候他们还不懂品牌,靠仿做西装批发送货,直到发现“结婚穿西装”的刚需,一句“给先生的情谊”广告语,让利郎成了闽南婚礼的“标配行头”,第一年就赚了18万。可钱来得快,野心也跟着膨胀——三兄弟学“企业多元化”,搞机械、做家具,结果把服装赚的钱全赔了进去,库存堆成山,差点连缝纫机都保不住。
痛定思痛,利郎的第一次“自救”来得很猛。2002年,负债3000万的三兄弟咬牙花200万请陈道明代言,在当时的男装圈简直是“豪赌”。陈道明身上那股成熟稳重的气质,恰好戳中了中年男性对“体面感”的需求,一场北京展会直接让利郎在商务男装里站稳了脚跟。2009年,利郎成为首家港股上市的男装品牌,三兄弟在敲钟时立下誓言:“专心做服装,不玩虚的。”
但市场不会给任何品牌“躺赢”的机会。2015年前后,快时尚冲击、同质化竞争让利郎再陷危机——全国2000多家店关了700家,亏损像滚雪球。这时候,三兄弟意识到:“靠明星代言能火一时,靠产品才能活一世。”2016年,利郎推出轻时尚系列(LESS IS MORE),把“简约不简单”的设计哲学从口号变成了针线;2020年,他们干脆自建染整实验室、面料开发中心,从源头把控品质,连一件衬衫的耐洗度都要测上百次。
“以前陪我爸买利郎,总觉得老气;现在自己逛街,反而被他们的轻商务外套吸引了。”90后网友“阿杰”的感慨,道出了利郎最关键的转型——从“爸爸的专属”到“全年龄段的选择”。
这种转变,藏在细节里。
2023年,利郎升级全新LOGO和视觉VI,明确“简约男装”定位,把设计语言从“商务感”往“日常化”拉:耐洗抗皱的衬衫、拒水保暖的羽绒服、自带垂感的休闲裤,每一件都在说“不用刻意打扮,舒服又体面”。更绝的是渠道改革——以前利郎的店多开在街边,现在66%的门店搬进了购物中心,年轻人逛商场时顺手试穿,发现“原来利郎也能这么潮”。
数据最诚实。
2023年,利郎主系列覆盖25-45岁核心客群,收入占比80%,连00后都开始在社交平台晒“利郎叠穿”;终端门店2695家,从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,“简约”成了利郎的新标签。有网友调侃:“以前觉得利郎是‘爸爸的面子’,现在成了我的‘里子’——耐穿、不贵、还不撞衫。”
利郎的逆袭,不是靠“爆品营销”,而是“笨功夫”堆出来的。从1992年打破家族管理、让家属自主创业,到2012年成立国际研发团队,再到2024年启动“多品牌+国际化”战略,利郎的每一步都在回答一个问题:“中国男装,到底需要什么?”
这两年,“国潮”成了热词,但真正能“潮”得长久的品牌,往往都像利郎这样——既懂时代情绪,又守得住根本。当年轻人不再为“国外标签”买单,当中年人更看重“性价比+品质感”,利郎用37年证明:把一件衣服做好,比追100个热点更有用。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利郎的故事或许能给所有国货品牌提个醒:所谓“逆袭”,不过是在低谷时咬牙坚持,在顺境时保持清醒。就像王良星说的:“做服装不是短跑,是马拉松。跑赢的秘诀,从来都是‘专注’二字。”而这,或许正是中国品牌最需要的“生存哲学”。